让人好奇的是,为什么我国的排雷行动能够持续长达26年之久?究竟有多少地雷被埋藏在中越边境?至今并没有确切的答案。要追溯到1979年,那时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结束,而越南则多次对边境进行骚扰,甚至占领了部分山地。为了防止越南的持续攻击,我国不得不在边境线上埋设了大量地雷。直到1989年,这种局面才逐渐平息。需要指出的是,埋设地雷不仅是中国单方面的举动,当时越南侵占我方领土时,也使用了类似的防御措施。因此,排雷工作才会耗时如此之长。
边境地区多为丛林密集的山区,机械排雷在这里几乎完全无法实施。人工排雷成了唯一可行的方式。尽管机械排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较低的人员伤亡,但由于其会破坏植物生长,甚至可能导致地雷移位,反而给排雷工作带来不小的麻烦。尤其是在崎岖的山地中,机械排雷几乎无力应对复杂的地形,这也使得人工排雷成为最主要的方式,也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。
与战争时期相比,和平时期的排雷工作有着不同的性质。在战时,只需要排除部分地雷以确保部队通行的安全,而在和平时期,则需要彻底清除所有地雷,确保所有危险完全消除。由于埋雷的方式复杂多样,雷区的分布也极其隐蔽,除地下埋雷外,地面上也常有地雷的存在,甚至石缝、树枝、丛林中,甚至鸟巢里,都可能藏有地雷。越南在当时也得到了国际上一些军事援助,造成中越边境的地雷种类更加繁杂,排雷难度大大提高。
排雷行动的长期性导致了边境村民频繁受到地雷威胁。尤其是在广西和云南一带的村庄,农民在务农或放牧时,经常会误触地雷引发伤亡。据统计,和越南接壤的某个村庄,村里仅有200多户人家,却已有三百多人因地雷而受伤,20多人丧命。村民们多是在日常农事作业中触雷,有人甚至在用镰刀割猪草时被炸伤,造成面部损伤,左眼失明。年幼的孩子在田间玩耍时拿起地雷玩耍,结果意外触发,年仅8岁的生命就此逝去。
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,当地村民常常提心吊胆。有一位名叫邹大树的村民,他的家人中有四人因地雷丧命,自己也因此深受打击。为了避免更多的人受害,他开始研究拆雷的方法,并结合不同地区、不同类型的地雷特点,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排雷技巧。随后,他还将这种排雷经验传授给村里的其他村民。在空闲时间,大家都会主动去山中排雷,年均扫雷量达到约1万颗。村民们将自己拆除的地雷积存起来,等相关排雷部队到来时一并交给他们。
这些自学成才的“排雷战士”们的努力得到了国家的肯定,很多人因此获得了排雷奖章。尽管生活条件艰苦,但村民们对扫雷部队的到来充满了喜悦。扫雷部队的队员们都是经过专业培训的,许多探雷员为了提升探针的敏感度,常常将自己的脚底刺得满是针孔。众多扫雷士兵在排雷过程中受伤,甚至牺牲。夏季时,他们需穿着重达20斤的防护服,虽然防护服重,但他们依然坚持以裸手清理地雷,任何失误都有可能丧命。
尽管面临如此巨大的危险,扫雷士兵们从未退缩。即便是受伤,也从未有战士因此退出排雷任务,他们一如既往地坚守岗位,年复一年地进行排雷工作。为了确保边境村民的生命安全,我国在中越边境的排雷工作持续了26年,其中的艰辛与牺牲是难以想象的。即使从1991年后,国家已经进入和平发展时期,但这些官兵始终保持警惕,坚守岗位,心中怀着对祖国的责任和对人民生命安全的深切关怀。
当一个区域的排雷工作结束后,扫雷战士们会举行集体步行通过排雷区的仪式,旨在向村民们证明这里已经没有危险,他们凭借个人的牺牲与努力,确保了村民的安全。正如杜富国所说:“让地雷的伤害止于我们这一代扫雷战士。”在他们的坚守与奉献下,终于在2018年,扫雷行动全面完成。经过26年的努力,边境线上的2000多公里范围内,原有的650个雷区已清除至仅剩50个。如今,边境的村民们再也不需要为地雷的威胁担忧,得到了应有的安全保障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